1,2-二氯乙烷是一种被广泛用在工业上的有机溶剂,是一种有芳香甜味的无色液体,易挥发,毒性很大,难溶于水,易溶于乙醇。作为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,主要被用作工业溶剂、脱脂剂、化学合成的原料和黏合剂等,而国内目前主要用作黏合剂和有机溶剂。正因为用途广泛,接触的机会多,所以如果操作过程中不小心,短时间内大量接触了1,2-二氯乙烷,就容易导致急性二氯乙烷中毒,而急性中毒后临床上多表现为中毒性脑病(Dichloroethane toxic encephalopathy,DTE),其他脏器的损害比较少见。
【毒理】
二氯乙烷类是一种卤代烃类化合物,属高毒性物质,为工业上广泛使用的有机溶剂。而1,2-二氯乙烷是二氯乙烷的对称异构体,为脂溶性神经毒物,可经呼吸道、消化道和皮肤吸收,分布于人体各个脏器,可引起中枢神经、呼吸、消化系统及肝、肾损害,尤以中枢神经系统为重。大脑皮层下中枢的二氯乙烷含量可达血中含量的2倍,人口服1,2-二氯乙烷15~20ml即可致死。我国劳动卫生部门规定的安全标准,生产车间空气中1,2-二氯乙烷.高允许浓度为15mg /m3。这类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如2-氯乙醇等严重损害中枢神经系统,影响脑组织代谢以及酶和神经递质。因为亲脂性,因而滞留于细胞膜中的量较多,使膜的双层结构肿胀,高浓度二氯乙烷会影响膜和膜上蛋白的功能,扰乱膜的脂蛋白和磷脂代谢,抑制细胞氧化还原系统,使ATP 合成减少,引起神经营养代谢障碍。
【病理】
1,2-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的病理基础是脑水肿。大鼠实验研究表明,兴奋性氨基酸可能参与1,2-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的发病过程,且与脑皮质细胞的损伤有关,髓质含水量增加则可能是损伤后期溶组织酶释放,神经细胞、血管内皮细胞坏死,血-脑屏障破坏,通透性增加,进而引起脑水肿。即使患者脱离这种毒物接触后,脑水肿仍将继续存在和发展。临床研究还发现,1,2-二氯乙烷中毒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表现为脑水肿、出血和坏死,但是以水肿.明显,在脑水肿中神经纤维病变较早出现,且较严重,而神经元也有一定改变,但不如神经纤维病变严重。
【临床表现】
1.年龄分布 青壮年。
2.性别比例 男性多见,女性患者少见。
3.工种 所有患者均从事密切接触较高浓度二氯乙烷的职业,且工作时间长。
4.临床表现 起病急,进展快。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的损害。轻者出现头痛、头晕、恶心、呕吐、意识模糊等。重者出现共济失调、肌张力下降、抽搐、昏迷甚至死亡,患者常常是因为脑水肿合并脑疝致死。
5.查体 伴有肌力降低、肌张力较低、腱反射不亢进且病理特征为阴性。
【辅助检查】
1.血常规 白细胞增高,贫血。
2.血生化 肝、肾功能异常;酸碱平衡紊乱。
3.血毒物检测 重度病例采集血样进行相关毒物检测,可检出1,2-二氯乙烷。
4.脑脊液 脑脊液压力增高,脑脊液常规、生化等检验结果基本正常。
5.脑电图检查 可为轻重不等的异常脑电图,主要表现各区以慢波活动为背景或基本节律慢化,重度病例脑电图检查均呈中度及高度异常。治疗好转随诊脑电图恢复正常或好转。
6.脑干诱发电位 可呈异常结果或正常。
本组病例全部完成了头颅CT检查,其中5例结果异常而其余7例无明显异常。5例异常的CT